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活动消息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与低碳节能技术系统研究报告

      发表日期:2025-07-24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与低碳节能技术系统研究报告

 

前言:政策与行业背景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双碳”目标推进的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已成为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的关键路径。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市在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方面肩负引领使命。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标准,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的目标,珠海等地则进一步制定了新建建筑光伏安装面积的刚性指标。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需求的提升,室内环境质量已成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核心维度之一。深圳市元贞室内污染监测治理工程技术研究院聚焦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污染防控、节能减碳与健康性能提升要求,系统梳理关键技术要点与实施路径,为行业提供科学指引。

 

1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的系统集成与规范应用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作为绿色建筑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已从单一发电功能向建筑多功能复合系统演进。当前政策与技术发展呈现三大特征:

 

政策与标准体系构建:国家层面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住建部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要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技术标准方面,《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建筑用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正在编制,将填补技术规范空白。地方层面,珠海市2025年新政对各类建筑设置梯度化安装标准(表1),凸显因地制宜的政策导向。

 

设计施工规范化:BIPV应用需严格区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与附着式光伏建筑(BAPV) 的技术路线。BIPV作为建筑构件,必须满足建筑安全、防水防火、美观协调等综合要求,实施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全过程管控。珠海高新区蓝湾智岛总部基地等项目通过光伏组件与建筑立面、屋顶的创造性融合,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统一,成为技术标杆。

 

城乡差异化应用:城市新建建筑重点推广BIPV技术,而农村地区则需兼顾经济性与适用性。珠海在斗门区新农村自建房试点中,通过“五大连控要素”规范建设:限定光伏最高点净高≤1.8米,坡度>5°;要求采用轻体材料确保结构安全;规定光伏板色彩与建筑立面协调;明确后期清洗维护标准。这种精细化管控模式,为乡村建筑光伏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表1:珠海市新建建筑光伏安装面积刚性指标要求*

建筑类型

屋顶光伏安装面积比

主要应用形式

实施特点

新建厂房

≥70%

BIPV为主

与结构一体化设计

新建商业公共建筑

≥40%

BIPV/BAPV结合

立面与屋顶集成

新建居住建筑

≥30%

BAPV为主

兼顾美观与经济性

新农村自建房

未设固定比例

轻型BAPV

五大连控要素管控

2 室内环境健康管理的技术升级

 

绿色建筑的健康性能直接影响使用者舒适度与工作效率,需从污染控制、隔声性能、通风净化三方面构建技术体系:

 

2.1 污染控制与材料选择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市场呈现多元化需求特征,家庭、办公、医疗等场景对污染物的关注点存在显著差异(表2)。根据2024年市场调研,中国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800亿元,技术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源头控制技术:优先选用低VOC排放建材,木结构建筑推广需符合《现代木结构技术规程》(DBJ/T45-186-2025)的环保要求

末端净化技术创新:光触媒、负离子、生物酶、甲醛清除剂等新型材料净化效率提升,HEPA滤网对PM2.5过滤效率达99.97%

智能化监测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实现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CO2、臭氧、PM2.5 . PM10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表2: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市场的主要需求场景与技术重点*

场所类型

核心污染物

主流治理技术

技术发展趋势

住宅建筑

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

新风系统+专业室内污染治理+空气净化器

智能监测联动净化

办公商业建筑

甲醛、PM2.5、CO2

专业室内污染治理+中央空调集成净化

云平台集中管理

医疗教育机构

微生物、气溶胶

紫外线+光触媒+HEPA净化

医用级高效过滤

工业厂房

粉尘、化学气体

工业除尘+化学中和

源头控制优先

 

2.2 隔声性能提升技术

 

噪声污染是影响建筑品质的突出问题,新型隔声材料的应用成为重要解决方案:

石膏基隔声系统:建筑石膏复合材料建筑楼板隔声保温系统通过梯度隔声构造设计,实现撞击声隔声≤65dB的高性能,较传统楼板降噪效果提升50%以上。该系统采用工业副产石膏(利用率≥90%),使碳排放降低60%,同时通过三重抗裂技术(材料+构造+工艺)保障70年使用寿命

构造优化设计:在超低能耗幼儿园项目中,采用加厚保温层、三层中空玻璃(传热系数≤1.0W/(㎡·K))、弹性节点连接等技术,显著降低噪声传播

 

2.3 通风与热回收技术

 

空调系统节能与空气品质保障需协同推进:

热回收新风系统:建筑项目采用新风热回收装置,全热回收效率≥70%,同时集成高效空气净化模块(1对≥0.5μm微粒过滤效率99.5%),实现通风换气与能耗控制的平衡

自然通风优化:通过建筑朝向、开窗比例、中庭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中自然通风利用率普遍达60%以上

 

3 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实践

 

超低能耗建筑代表绿色建筑的高级形态,其技术体系涵盖三大核心维度:

高性能围护结构:幼儿园建设项目通过加厚外墙保温层(传热系数≤0.15W/(㎡·K))、高气密性门窗(气密性8级)、无热桥设计等关键措施,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26.35%。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贡献了整个项目节能效果的40%以上

能源系统优化:该项目集成三重能源技术:

  1. 高效空调系统:采用能效比APF≥4.50的高效多联机,较常规设备节能30%以上

  2. 光伏发电系统:屋顶安装179kWp单晶硅光伏板,年发电量63,244kWh,覆盖建筑约35%的用能需求

  3. 智慧能源管理:通过能耗监测平台实现照明、空调、插座的分项计量与优化调控

  最终实现综合节能率62.3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47.37%的优异表现

 

智能化运行维护:加拿大温哥华推行大型建筑碳报告制度,要求超过100,000平方英尺的多户住宅建筑自2025年9月1日起强制报告碳排放数据。该政策推动建筑部署能源管理系统(EMS),通过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能效分析等功能,持续优化建筑运行性能。经验表明,有效的智慧运维可使建筑运行能耗再降低8%-15%

 

*表3: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体系与性能指标*

技术类别

核心技术措施

性能指标

贡献率

 围护结构

加厚保温、无热桥设计

传热系数≤0.15W/(㎡·K)

本体节能率26.35%

能源系统

高效空调+新风热回收

APF≥4.50,热回收率≥70%

系统节能率30%

可再生能源

屋顶光伏板

装机容量179kWp,年发电6.3万kWh

能源替代率47.37%

智慧控制

能耗监测与优化调控

分项计量、策略控制

运行节能率8-15%

 

4 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的系统路径

 

既有建筑改造是实现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关键,需构建政策-技术-金融协同推进机制:

 

政策驱动与标准引领:温哥华实施分阶段碳管制政策,2026年将引入排放上限与收费制度,2027年起大型商业建筑需每年获取运行许可。我国《加快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节能改造

 

技术实施路径:改造需遵循系统化流程:

  1. 能源审计:执行ASHRAE Level 1级能耗诊断,识别节能潜力点

  2. 可行性研究:评估技术路线与经济性

  3. 方案设计:优选低成本高效益技术组合

  4. 融资计划:整合政府补贴、绿色信贷等资源

  5. 工程实施:最小化对建筑正常使用的影响

  改造重点包括围护结构热工保温强化、高能耗设备更换、室内空气智能管理、光伏屋顶加装、智慧控制系统部署等

金融机制创新:加拿大Concert Infrastructure公司推出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由养老金等机构提供2500万加元初始资金,支持建筑实施能效改造,业主用改造后产生的能源费用节省分期偿还投资(周期10-20年)。该模式破解了改造资金瓶颈,实现投资者、业主、环境的多方共赢

区域能源系统整合:温哥华推广 “区域能源”(District Energy) 模式,通过社区集中供能系统替代分散的个体供热制冷装置。区域能源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地热等),实现规模效益,使系统能效比单个建筑提高15%-30%,同时减少机械空间占用

 

5 结论与建议:构建多层次绿色建筑发展体系

 

基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技术趋势,我院提出以下系统建议:

 

5.1 完善政策标准体系

 

强化光伏建筑一体化强制规范:建议深圳借鉴珠海经验,对新建公共建筑、厂房、住宅分类制定光伏安装最低比例要求,并将BIPV纳入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环节

制定室内环境健康标准:整合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要素,形成绿色建筑健康性能评价体系,引导行业从单纯节能向综合健康性能提升转型

推行建筑碳账户制度:参考温哥华模式,建立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年度报告与审计机制,为未来碳配额管理奠定基础

 

5.2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发展高性能材料体系:重点突破方向包括: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如石膏隔声材料)

  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

  智能调光调湿功能材料

  长寿命可回收建材

智慧运维系统开发:构建建筑能源管理云平台,集成能耗监测、故障诊断、策略优化功能,实现从被动节能到主动智慧的转变

区域能源规划技术:在新开发区域推广集中供能系统,通过多能互补优化提升区域整体能源效率

 

5.3 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

 

推广“能效提升+成本节约”双目标驱动模式:借鉴Concert Infrastructure的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在深圳组建绿色建筑改造基金,由金融机构、政府引导基金、用能企业共同出资,以改造后节省的能源费用作为投资回报来源

培育绿色建筑综合服务商:鼓励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向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服务转型,解决业主技术能力不足问题

探索绿色价值转化机制:推动绿色建筑碳减排量纳入碳市场交易,实现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转化

 

绿色建筑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与系统优化新阶段,需统筹考虑节能减碳、健康舒适、经济可行等多维目标。深圳市元贞室内污染监测治理工程技术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为构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高品质建筑环境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深圳市元贞室内污染监测治理工程技术研究院

院长:刘宗勇

1753345435670005.png